|
瓷器是古董還是仿品如何分辨
一、老瓷器鑑別的核心心法
1. 胎質與釉光:歲月的密碼
古董特徵:
▶ 胎質:老瓷胎骨乾爽、自然,像一塊老木頭。胎土通常不夠精煉,含有些許雜質,在露胎處(如底足)可見自然的火石紅或黏砂現象。
▶ 釉光:經過百年歲月,釉面的刺眼「火光」會消退,轉為溫潤內斂的寶光,像蒙上一層薄霧。用放大鏡觀察,釉面有深淺不一的使用痕跡(牛毛紋、軟傷),分布自然。
仿品破綻:
▶ 胎骨過白、過細或過於鬆脆。人為用酸咬、砂紙打磨做舊,痕跡生硬不自然。釉光要麼「火光」太強(新出窯),要麼用化學藥劑浸泡出死氣沉沉的「賊光」。
2. 彩料與繪工:時代的筆觸
▶ 古董特徵:
青花:元代、明早期青花使用蘇麻離青料,會出現鐵鏽斑與錫光,暈散自然。清代青花髮色層次分明。
粉彩、琺瑯彩:老彩料深入釉胎,有立體感。畫工流暢有力,筆觸自然,人物開臉、山水線條有時代風格。
▶仿品破綻:
彩料浮於表面,色彩過於鮮豔呆板。繪工遲疑、線條軟弱,常臨摹現代印刷品,細節模糊或不符合時代特徵。
3. 底足與款識:隱藏的簽名
▶ 古董特徵:
底足:修足刀法俐落,有時代特色。露胎處老化痕跡明顯,髒舊感自然。
款識:官窯款字體工整有力,符合朝代書風。民窯款則瀟灑隨意。
▶仿品破綻:
底足做舊不自然,或乾淨得像新的一樣。款識字體臨摹得像「印刷體」,僵硬無神,或出現歷史上不存在的年號。
二、進階科學驗證法(高仿品破解)
當眼學難以判斷時,科學儀器是最終裁判:
▶ 紫外線燈:照釉面,修補處或局部做舊會出現異常螢光反應。
▶ 熱釋光測年:可測出瓷器最後一次燒製距今的年代,誤差在數十年內,但屬於破壞性取樣。
▶ 送檢管道:台灣可透過SGS材料實驗室或具公信力的藝術品鑑定機構進行成分分析。
三、市場陷阱與實戰建議
1. 「老胎新彩」陷阱:
用清代素胎白瓷,重新畫上彩繪燒製,破綻在彩料風格與胎釉老化程度不符。
2. 「真款假身」陷阱:
將破損官窯瓷器的底足帶款部分,嫁接在新瓷上,接胎處必留痕跡。
3. 實戰建議:
新手入門:先從清中期民窯青花或晚清淺絳彩入手,價格門檻較低,仿品相對少。
多看真品:多跑故宮博物院、歷史博物館,培養對真品的「感覺」。
保留證據:高價購入前,要求店家開立詳細保證書,載明年代、窯口,並約定可送第三方複檢。
補充說明
辨別古董瓷器,需「看胎釉、觀彩料、驗底款」三者交叉驗證。最忌諱「撿漏」心態,低於行情太多的極品,九成九是陷阱。真正的收藏樂趣在於知識的累積與文化的傳承,建議多參加台灣各地收藏協會的交流活動,與同好切磋,方能練就一雙火眼金睛。
|